2010-04-07

不合時宜的是夜色,年輕的是我

在這個感動能被快速複製且精準調校的年代,人們到底缺少了些什麼?而又總依舊期待些什麼?當獨立(音樂)的精神成為行銷販售的操作性符號,而全程參與音樂製作過程成為基本要求時,人們究竟還希冀從音樂產業這個大過濾器(filter)篩出什麼值得被仔細檢視,從而深刻嵌入意識底層並與整個世代一同呼吸躍動的旋律或隻字片語?常常,這些疑惑圍繞著我,當我的耳朵被眼花撩亂的唱片淹沒時。疑惑歸疑惑,該要跟到的專輯或預購照例不能漏掉(自從07年一個不留意錯過撒野EP之後),以免一恍神成千古恨;所以,即便09年下半年碰到的事一件比一件狗屁倒灶,我還是記得要預購76的專輯,也依然念茲在茲地倒數專輯的發行。

剛拿到專輯的時候,馬上迫不及待地拆開CD。第一首的世界盡頭,哭;接續的流浪者之路,大哭;蒼白之舞更是涕泗縱橫。雖然很想貪心地聽下去,理智告訴我不要再任自己沉溺於無止盡的情緒漩渦;而情感上,再以這樣的狀態聆聽對音樂本身也不公平。只好強迫自己收起專輯,點選試聽貼紙止癢。就這樣聽了三個禮拜的試聽貼紙,然後帶著泥濘的腦袋與忐忑的心情去文英館看76的現場。

看完表演後再回頭消化專輯,才逐漸明瞭這張專輯的整體輪廓何以是現在這副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