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27

我所需要接收/釋放的能量


一直以來老想著,我是否太過依賴於從音樂上汲取能量,以致於老是在「委靡不振」與「感動充塞腦袋欲裂」間徘徊且循環?這個問題,由來已久,但真正具體成形並激烈撞擊我,是在看了昆蟲白的《聆聽過量有害健康》之後,為此,我嚴重失眠了一個禮拜,心想著:原來長期以來心物間互動失衡的問題的本質,在某個面向上可以化約為這種情形。

對一個感受敏銳、思考極度辯證的靈魂而言,最大的磨難苦痛莫過於語言文字的速度永遠追不上思緒感知的腳步。形於文字的過程太過緩慢,久了就散漫怠惰,任由種種體認發現感動在腦海胸臆間充塞、暫留、直至幻化為泡影消逝無蹤,最後,行經歲月,年華不再,卻發現自己什麼也沒留下。然而,清醒的靈魂知道自己經歷過些什麼,只是記憶不再清晰鮮明;於是,你慌了,不甘心的情緒驅使你急於想抓住些什麼,重拾些什麼,證明些什麼,好逃離這迫人的空虛,囫圇吞棗的結果除了消化不良還加上腦袋嚴重便秘,終究,只是不斷消耗生命能量,空轉罷了。以上,即是周期性歇斯底里症候群的來由。

這種週期性歇斯底里的症候,唯有不斷透過externalisation的動作才能稍加減緩,不斷地讓種種充塞於腦中的意念/思緒/情感具體化為可被經驗的事物,在音樂創作者為旋律樂曲,在研究者即文字論述。

這樣創作的過程與產物,必然含有大量的自我投射,不論投射出的是靈魂的哪個面向,樣貌為何,皆為能量的積累與呈現。對創作者而言,每次的能量宣洩是意志與執念的凝聚,從而藉以之體悟/驗生命所釋放的酣暢淋漓。對頻率相近的接收者而言,文字或旋律所蘊含的能量往往會讓腦腔產生強烈的共鳴,有時甚至足以(暫時地?)填滿心中未知的黑洞,予人繼續前行的動力。

不管是創作欲的宣洩或創作內容的接收,在心─物間(互動)的光譜上,其實是極端唯心的(ideational)活動,只是心智建構再精采,臭皮囊還是得依賴吃喝拉撒睡才能持續運作。所以,重點不在於零聽/創作過量是否有害健康或上癮,而是每個人終須在心物辯證的過程中求取自己的平衡點,坦然(或昂然?)地面對心物糾結過程中種種磨人的、瑣碎的考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